当前位置:首页 > 饭田舞 > 酷暑侵袭老挝 正文

酷暑侵袭老挝

来源:涕泗横流网   作者:谭凯琪   时间:2025-04-05 19:48:41

建立和完善绿色电力生产、消费证书制度。

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目前9个临界点已经或正在被突破,包括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加快、北美洲北方针叶林开始出现大量的火灾和虫灾、北半球俄罗斯永久冻土开始解封、大西洋经向翻转海流速度开始变缓、亚马孙热带雨林降水减少频繁性干旱、澳大利亚暖水珊瑚开始大面积死亡、西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加快、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冰盖加速融化。

酷暑侵袭老挝

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二是跨越3年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推波助澜。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大气水汽会增加约7%,使得极端降水概率增加。

事实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已经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气候异常状况显得更加持久和频繁,更多区域在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今年夏天,大气环流系统表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对于煤炭生产而言,极端天气也严重影响露天煤矿的开采。

各国、各能源企业应认清能源转型的战略意义,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低碳发展。这股热浪在炙烤大地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冷思考。6~7月,全国各地煤矿受极端天气影响停产1308矿次、撤出人员118579人次;受极端天气影响,煤矿未组织作业人员入井35573人次。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全球能源低碳发展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引发的能源危机,暴露了目前全球能源行业结构上的一些短板,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深刻意识到,气候对能源安全威胁的现实性和严峻性。

目前,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给能源供需关系、生产安全、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高度依赖天气变化的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影响更大、生产波动更剧烈。

酷暑侵袭老挝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为全球能源行业拉响了红色警报。如今,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携手合作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受降雪、冰凌、冻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天然气管道冰堵导致运输受阻,多家天然气发电厂无法正常供电。而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台风、雷电等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强、不确定性大、破坏性大等特点,它们的发生会直接损害能源基础设施,影响机械设备正常使用,极大威胁了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据彭博社8月2日报道,德国电价近期达到每兆瓦时400欧元(约合2747.04元人民币),不仅屡次打破历史纪录,而且涨势未有减缓迹象。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上,153个缔约国为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担保。《规划》提出,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面对极端天气复杂多变的情况,能源行业应提前谋划,全面辨识风险和排查隐患,并完善机制,强化风险监测和应急预警。

面对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的趋势,全球如何有效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近年来,气候变化的灾害性后果日益显露,极端天气的爆发规模和频率不断升级,不仅影响了全球粮食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而且严重威胁了各国能源供应安全。2022年3月,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在能源低碳转型方面,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为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为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在30%左右。

酷暑侵袭老挝

如汛期降雨集中,易造成地下水位上涨、含水层水压升高,导致矿井涌水量增大;持续强降雨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形成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突发的山洪则极易倒灌井下,造成淹井事故。极端天气打破了能源供需平衡,高涨的用电需求与受限的发电能力使得欧洲多国电价高涨。

加深能源供需矛盾,能源生产、需求波动较大极端天气与能源供需关系的联系,远比想象紧密。全球能源公司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包括加快碳减排进程,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等。壳牌作为欧洲最大的能源公司,提出赋能进步战略,并优化业务结构,组建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事业部,扩大新能源投资规模为了预估临界点,埃克塞特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家David Armstrong McKay团队从古代气候记录、现代观测、模型预测和目前最好的评估中收集证据,研究了生态系统、大气系统和其他系统,以确定随着地球变暖,那些最容易发生突然、不可逆或自我维持变化的系统。他说,这些发现与之前的研究大体一致,但数据更新,而且更详细。他和其他气候科学家同时警告说,不要对这些发现作出灾难性的解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n7950。不过,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就目前而言,对临界点的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Abram对此表示赞同,认为这篇论文综合了大量证据,使决策者和其他人更容易看到社会选择如何有助于避免或加速到达临界点的时间。仅仅0.8℃的升温就可能加速格陵兰冰盖的融化,而仅仅1℃的升温就可能使南极西部冰盖走向崩溃。

他说:我担心临界点会助长这样的想法,即存在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我们没问题,高于这个门槛就不行了。研究发现,地球许多系统已经受到气温上升的压力,即使在限制全球变暖的最雄心勃勃的方案下,地球仍然会发生巨大变化。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气候科学家Chris Jones认为,这是一项及时而彻底的工作。9月9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关于气候临界点的研究综合了最新证据,表明全球气温上升可能相继超过16个临界点,从而引发极地冰川崩塌、永久冻土融化、季风破坏以及森林和珊瑚礁死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强调迫在眉睫但不确定且无可挽回的临界点会助长公众的冷漠,而不是激发人们遏制气候变化的努力。一项新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可能已经使格陵兰岛冰盖发生不可逆转的融化。

但瑞士伯尔尼大学气候科学家Thomas Stocker认为,应该等到下一代气候模型出现后再进行比较,因为后者有望产生更详细的结果。相反,其实每一次升温都会产生额外的风险。

然后,他们估计了每个系统中可能触发临界点的最小变暖量,以及在灾难性转变不可避免之前,一个系统可能承受的最大变暖量。研究人员还对每个临界点的位置作出了最优预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气候科学家Nerilie Abram说:一旦冰盖开始崩塌,它将会变成一个更不稳定的结构,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图片来源:FELIPE DANA/AP IMAGES本报讯 从融化的冰盖到巨大的珊瑚礁,全球变暖正以确定无疑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尽管1.5℃的目标最初只是给外交斡旋带来一些便利,但McKay表示,这项研究强化了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的风险。该研究还发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到2℃(《巴黎协定》的粗略目标),可能意味着将超过7个临界点,这将导致高山冰川的流失和关键洋流的中断。为了获得更多的确定性,研究人员开始比较不同气候模型对临界点的预测。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在当前全球变暖的水平下(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升温1.1℃),地球已经超过了5个临界点的低端风险评估,使珊瑚礁、永久冻土和极地冰层处于危险之中。

美国罗格斯大学气候科学家Bob Kopp警告说,过于关注特定的温度阈值可能会引发争论,即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将变暖保持在更安全的水平。但相关临界点却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超过这个点,这种改变就会不可逆转

研究发现,地球许多系统已经受到气温上升的压力,即使在限制全球变暖的最雄心勃勃的方案下,地球仍然会发生巨大变化。然后,他们估计了每个系统中可能触发临界点的最小变暖量,以及在灾难性转变不可避免之前,一个系统可能承受的最大变暖量。

不过,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就目前而言,对临界点的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仅仅0.8℃的升温就可能加速格陵兰冰盖的融化,而仅仅1℃的升温就可能使南极西部冰盖走向崩溃。

标签:

责任编辑:尹健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全网热点